.
Sunday, January 11, 2009
認識「過動兒」- 2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俗稱過動兒,大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學齡兒童患有此症,且男生比女生多。他們可能單純只有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活動量大的情形,也可能注意力的問題和好動及衝動性都有。一般兒童在某些情境下也或多或少會出現無法專心或動個不停的情形,只有在這些情況持續出現時,我們才考慮孩子可能有此疾病。
(一)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有點聲音或改變就分心,而且做事較不注重細節,容易粗心犯錯。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能夠持續在同一個活動時間較短,常常很快地一個活動換過另一個活動。課本、作業或鉛筆盒等重要的東西,常常會忘記帶去學校或忘記帶回家。作功課時,常拖拖拉拉,邊寫邊玩,除非父母不斷的注意,否則功課總是要寫很久才能完成。他們常發呆,對他們說話時,也常覺得他們似乎沒在聽或沒聽進去。他們通常無法有條有理地做事或安排計劃,而且除非他們本身很有興趣,否則對於一些要動腦筋、必須努力思考或記憶的東西,他們通常是能不做就不做。
(二)活動量過大:孩子似乎總是坐不住,即使坐著也常常手腳動來動去,在該安靜的時候靜不下來,沒辦法靜靜地玩、看書或作功課。喜歡爬上爬下,似乎不知道危險。在學校上課時不能好好的坐在座位上,翻抽屜,摸東摸西,玩自己的手腳,甚至起來走動。他們常愛說話,可能因此干擾到上課或其他人。
(三)衝動:他們常常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容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和同學或朋友一起玩時,常常沒有耐心等待輪流;上課老師問問題時,很可能老師題目還沒講完,也不舉手就迸出答案。在別人說話時容易打岔或插嘴,或莫名其妙干擾他人正在進行的活動。
除了主要的這三大特性之外,他們也常會合併出現以下的情形:
(一)課業學習的困難:由於他們無法長時間專心,上課易分心,加上一般學科通常對他們缺乏吸引力,上課的內容可能無法完全吸收,而且他們不喜歡寫回家作業,缺乏練習,導致學校課業方面受到影響;有些能力較好的孩子,因為低年級的課業較為簡單容易,可能到高年級課業較為繁複時才出現這方面的問題。另外,有一部分的過動兒會合併閱讀障礙,導致他們的認字或閱讀能力嚴重落後,因而不利於目前普遍以文字為主的學習。
(二)人際關係不好:他們常因為沒辦法和別人輪流玩遊戲,上課愛講話,或是行為舉止較為粗魯、莽撞,造成同學或朋友不喜歡和他們在一起,或是常常向主要照顧者告狀。除了同儕之外,他們也容易因為常重覆犯同樣的錯誤,或是頂撞師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讓人覺得很難教導他們。
(三)情緒困擾:他們的情緒變化大,而且情緒表現強烈,有時會顯得過度興奮或負面的情緒不容易安撫。他們常在想法和行為方面表現得比實際年齡幼稚,因此容易受到別人的批評、責怪或拒絕,長期下來,他們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和負面的自我形象。
(四)語言或溝通問題:有些孩子說話無法有條有理、前後夾雜不清,或是講話速度太快、發音不清楚,都會造成別人聽不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導致溝通障礙而影響其人際關係。
(五)行為問題:一部份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反抗權威或不遵守一般常規,甚至出現說謊或偷竊等不良行為。
(六)動作協調障礙:有些孩子除了粗心、莽撞之外,也可能出現動作笨拙的情形,例如沒辦法單腳跳、字寫得不好看等等。
(七)喜歡操作、熱心幫忙、具創造力:他們雖然有前述的一些困難,但是他們仍有許多優點,例如在日常生活上熱心幫助別人、仗義勇為,而且對一些事物他們常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或新奇的點子。
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原因
目前許多研究認為生理因素是造成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活動量高及衝動的主因,由於一部份的過動兒有遺傳傾向,目前科學家也正在努力尋找相關的基因,但仍有部分的過動或注意力缺損的情況可能和基因無關,而是腦部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傷害所致。但即使是生理的疾病,不同的外在環境和孩子本身的氣質也都會影響孩子的外在表現。
注意力缺損過動的治療
即使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孩子,每個人的表現也會受疾病嚴重程度及合併出現的障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孩子治療應該針對其個別需要。若孩子合併有發音不清楚或動作協調問題,應該接受語言治療或職能治療。而就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問題,最好合併藥物以及心理或行為治療。
(一)藥物治療:藥物是目前治療注意力問題、過動及衝動等核心症狀最快速、有效的方法。通常第一線的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約七到八成的孩子有效。若不能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使用抗憂鬱藥物,但一般而言效果較差。藥物主要是症狀治療而非治癒其過動症。
(二)心理治療:由於孩子容易因為注意力缺損或過動、衝動的行為造成課業不佳、不受師長同學喜愛、以及常常遭受挫折,而出現自信心低落甚至憂鬱的情形,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或遊戲治療來協助孩子處理這些情緒困擾。
(三)行為治療:針對孩子的過動或衝動本身,行為治療的效果較為有限。但是因為這些孩子較易出現不好的行為,所以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甚至建立良好的習慣。通常行為治療需要家人的積極配合,而且要有耐心讓孩子慢慢改變,才能見到成效。
(四)家人及老師的了解與接納:除了針對孩子本身的治療之外,家人和老師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這些問題不是他的錯,則比較能夠幫助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教育,而且減少孩子及家人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擾。
精神科 黃淑琦醫師 ( Chinese Version )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